2021年10月14-18日,由中国化学会纤维素专业委员会主办,武汉大学承办的“中国化学会第二届全国纤维素学术研讨会”和华中科技大学承办的“第一届国际纤维素与可再生材料研讨会”在湖北武汉隆重召开,我院谢海波教授率团队陈沁老师及两位博士研究生郭元龙和杨云龙参加此次会议。
人们使用纤维素已经超过150年历史,它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是储量最丰富的可再生资源。纤维素可以被加工成纤维素气凝胶、水凝胶、微晶纤维素及应用最广泛的纤维素膜。传统制备纤维素膜主要通过粘胶法和铜氨法,但是这两种方法能耗高,并且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近些年有学者研究新的溶解体系来溶解纤维素,制备纤维素膜,其中较为绿色的制备方法主要有离子液体体系及CO2基可逆离子液体体系。离子液体体系主要存在造价高,能耗高的问题,而CO2基可逆离子液体体系则具有成本低,溶剂可回收循环使用,溶解条件温和等特点,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纤维素是自然界中储量最为丰富的天然高分子资源与材料。利用合适的溶剂溶解纤维素,通过均相溶液制备纤维素材料是实现纤维素高效利用的重要途径与保障。在我们之前的工作中,基于超强有机碱、CO2与纤维素羟基之间的反应,使用DMSO为辅溶剂,提出了温和条件下的纤维素高效衍生化溶解技术(Green Chem., 2015, 17, 2758–2763,ChemSusChem, 2015, 8, 3217-3221)。基于此溶解体系,贵州大学谢海波教授课题组已经成功制备了纤维素膜、纤维素酯等一系列纤维材料(Green Chem., 2020, 22, 707-717, Green Chem., 2021, 23, 2352-2361, Polymers, 2019, 11, 994)。
6月15至19日,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高分子材料重点实验室(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贵州大学联合主办的第四届国际生态环境高分子材料大会在孔学堂明伦堂及大成精舍酒店举行。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王佛松院士为本届会议名誉主席。会议主席由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陈学思院士及浙江大学郑强教授担任。王献红研究员,谢海波教授担任组织委员会主席。此次会议的主题是”创新生态环境高分子材料,践行绿色发展理念”。
随着纺织和印染行业的快速发展,每年产生并排放大量的纺织废水。其通常包含无机盐、染料和其他化学物质,未经适当处理就直接排放对环境有很大危害。此外,染料和无机盐是有价值的,值得回收。因此,从纺织废水中分离出染料和盐以回收有价值的成分并保护生态环境至关重要。
近期我校材料与冶金学院“国家工程中心”课题组,秦舒浩研究员和邵会菊副研究员指导的研究生康冬冬,在膜材料领域权威期刊《Journal of Membrane Science》(IF=7.183)上发表重要成果“Fabrication of highly permeable PVDF loose nanofltration composite membranes for the effective separation of dye/salt mixtures”。贵州大学材料与冶金学院2018级硕士研究生康冬冬为第一作者,通讯作者为秦舒浩研究员和邵会菊副研究员。
贵州大学于杰教授团队针对木质素在聚合物中易团聚、PBAT材料拉伸强度低等缺点,采用木质素表面接枝乙烯基三甲氧基硅烷(VTMS)的技术,制备活化的木质素(VL),使得木质素表面具有可反应性官能团的同时提高其在PBAT基体中的分散性,整个制备过程主要采用水和乙醇做溶剂,且可循环利用,绿色环保。将得到的VL与PBAT进行反应挤出,得到机械和生物降解性能较佳的PBAT/VL薄膜材料。该工作以“Enhanced mechanical and biodegradable properties of PBAT/lignin composites via silane grafting and reactive extrusion”发表在Composites Part B: Engineering (IF=7.635), 2021:108980(https://doi.org/10.1016/j.compositesb.2021.108980)。
学府起黔中,材冶贮潜龙。贵阳的五月,仍然春意盎然,万物复苏的节奏,虽然没有秋天的厚重感,但是对于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教研室来说,仍然是满满的成就感!高分子材料与工程17级取得考研的亮眼成绩—56名同学,22人被录取,4人保研,总体升学率达到46.4%,创材料与冶金学院新高。